top of page
瑜伽上海灘

​最新消息

文章丨智能手錶幫你預防中風|偵測高血壓新功能 配合心率監測 雙管齊下減風險丨香港01專欄



手上佩戴的智能手錶,除了是時尚象徵,更恍如貼身「健康警報員」,協助預防「中風」這位隱形殺手。隨着近日多款智能手錶,追加量度或偵測血壓功能,成為公眾熱話。配合原有的監測心率、心電圖等基本配備,只要善用手錶的血壓和心率檢測功能,已可以自行監察有否出現高血壓及心房顫動 ── 這兩大引發中風的幕後黑手;再輔以醫生診斷、以及更精密的醫療儀器跟進,可望早日確診,大幅減低中風危機。


當腦血管被堵塞或爆裂,導致腦部損傷,就會造成中風。中風是全球第二號殺手,即使患者逃過死劫,也有三分之一患者面臨中度至嚴重殘障。昔日中風被視為「老人病」,但筆者所領導的「香港大學中風研究組」(HKU Stroke)早前研究的的數據,卻為「中風年輕化」敲響警號。於 2001 年至 2021 年期間,本港 55 歲以下的年輕中風個案,增加近三成,平均每 10 萬名年輕人,便有 60 人中招。


中風年輕化 高血壓引發

值得留意的是,高血壓是最常見,引發 55 歲以下病人中風的導火線。然而,有 45% 成人患有高血壓而不自知,往往要到中風送院,才得悉血壓早已失控,錯過了預防中風的黃金時機。

其實只要定期監測,就能早日發現高血壓。除了傳統的電子血壓計,當智能手錶也具備量度及偵測血壓功能,隨時隨地方便易用,一按即可儲存血壓紀錄和趨勢等生理數據,更能夠吸引年輕族群主動檢測。

目前智能手錶量度及偵測血壓,主要運用兩種技術。第一種利用光體積變化描記法(PPG),透過內置的光學感測器,偵測血液容量的脈動變化,再由演算法推算出血壓數值。使用時方便舒適,但需要定期調校,亦較易受手腕動作影響準確度。


檢測血壓 適時求診跟進

第二種則在錶帶內藏迷你氣墊,形同電子血壓計的袖帶(BP Cuff)。量度時,䄂帶會自動充氣加壓,並顯示收縮壓與紓張壓(上下壓)。這種技術的精確性較高,不少手錶型號亦已取得臨床驗證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許可。不過,由於必須每次自行啟動,並將手腕抬至心臟水平,加上充氣時手腕可能感到繃緊,舒適度和便利性稍遜一籌。

值得留意的是,雖然智能手錶的檢測血壓功能便捷,卻有一定限制,無法取代醫療器材,反而應借助智能手錶的監測數據,視為健康提示,血壓一有超標迹象,應適時求診,防患於未然。


心房顫動 風險高出五倍

相比血壓檢測功能,心率監測可謂智能手錶的「元老級」賣點,它還能協助揪出另一個導致中風的隱形兇手 ── 心房顫動。

隨着年歲增長,心臟結構逐漸老化,就像穿了幾十年的橡筋褲頭會鬆弛般,當心房失去規律地胡亂跳動,形成心房顫動,就會引發心律不齊,使血液無法有效地從心臟泵出,容易滯留並產生血栓。這些血栓一旦沿着血管游走至腦部,就可能塞住腦血管,影響腦部供血,引發中風。統計顯示,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,是一般人的五倍,而且每五宗中風便有一宗與之相關。問題在於約三成患者毫無症狀,往往未經檢查,就悄悄埋下禍根。


篩查心率 早日確診受控

具備心率以至心電圖監測功能的智能手錶,正好成為心房顫動的早期篩查工具。其偵測心房顫動的原理,同樣依賴 PPG 感測器追蹤血液流速變化,並計算心率和心跳間隔,分析心跳規律是否紊亂。部分高階型號更可輸出單導聯心電圖,為醫生提供額外線索。

一旦手錶偵測到可疑規律,包括間歇性或沒有徵狀的心房顫動,會即時發出警示,提醒用家儘快求醫。臨床上,醫生可結合手錶的數據記錄、問診,以及使用醫療級心電圖、心臟超聲波等精密檢查。若確診心房顫動,可按情況處方抗凝血藥,早日把房顫引起的中風風險,大幅降低六至七成。


融入中醫理論 監察五臟狀況

順應中西醫協作的大趨勢,有廠商把兩套醫學精粹,融入一隻智能手錶內,達致防病效果。手錶透過 PPG 感測器為佩戴者進行數位把脈,並以中醫理論結合AI為技術骨幹,監測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五臟的健康訊號。一旦偵測到異常,會推送警示,提醒使用者。

除了充當「健康警報員」,智能手錶還扮演「運動御守」,提醒用家定時做運動,舒筋活絡,保持健康。適量運動本身便是預防和復康中風的重要一環,HKU Stroke 一直提倡透過健康飲食、控制體重與血壓、多做運動等方法,保護大腦血管。團隊同時持續研究中風成因及復康方案,冀與公眾攜手,把中風的威脅降至最低。


作者劉巨基醫生是香港大學中風研究組主任、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。


立即看原文了解智能手錶如何幫你預防中風:


🔍 想了解更多中風預防與最新研究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