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瑜伽上海灘

​最新消息

【文章 | 🧠世界中風關注日|BE-FAST 六招急救中風,化身繪本教育兒童📚】



作者:劉巨基醫生


世界中風組織把每年的10月29日,定為「世界中風關注日」,提醒大家中風作為全球「第二號殺手」有多兇險,令到多達三分之一中風患者有中度至嚴重殘疾。


香港大學中風研究組(HKU Stroke)與瑪麗醫院一直合作推動防治中風。近年發現大眾常誤解病徵,以為手腳麻痺、口齒不清只是太累。其實治療中風分秒必爭,在公眾教育上,除了成年人要熟記急救口訣,兒童教育同樣重要。


為何要教導孩子?因為他們是家中的小小守護者,能夠把中風知識與應變方法帶回家中,傳遞給父母、祖父母等長輩們。小孩甚至能夠活學活用,當察覺家人嘴角歪斜、說話含糊、手腳無力時,立即提醒求醫,提高康復機會。


家中老幼齊學中風知識

臨床上,我們常聽到這樣的故事:一開始只是突然單側手臂麻痺乏力,或頭暈兼言語不清,以為休息就好;怎料症狀迅速惡化,最終半身癱瘓。其實這是中風初期的典型訊號,當腦部供血受阻,腦細胞因缺氧陸續死亡,就會形成中風。


估算顯示,急性缺血性中風若未即時治療,每分鐘可能有多達190萬個神經元死亡。失去的神經元愈多,功能損失愈嚴重,可能導致半身癱瘓、記憶受損等後遺症。


為免延誤求醫,值得深入認識中風主要徵狀,包括突發的:半邊身體(手、腳、臉部)無力,感覺麻痺或失去知覺;言語不清,或說話表達困難;眩暈 (天旋地轉),手腳不協調,步伐不穩、失去平衡;失去局部視力或視覺出現重影。


有一個語帶相關,好用又易記的急救中風口訣「BE-FAST」:

B(Balance 平衡):突然頭暈、搖晃、失去平衡;

E(Eye 眼睛):視力突然模糊、缺損或看見重影;

F(Face 臉):臉部是否對稱,如果一邊下垂,可能是中風徵兆;

A(Arm 手臂):手臂或腿部感到麻痺無力、抬不起;

S(Speech 說話):口齒不清或說話表達困難;

T(Time 時間):一發現上述病徵,立即求醫。


卡通繪本趣談中風應對

環顧世界各地,也讓兒童一起學「BE-FAST」。澳洲、英國、日本等地,有不同機構先後推出繪本、漫畫和動畫,讓幼童到高中生都能掌握重點,認識中風。有研究顯示,日本一項針對小學高年級生,約30分鐘的中風漫畫和動畫課堂教學,已顯著提升他們對中風病徵,以及盡快求援的認知。


現實中,不少中風個案在家中發生,兒童有時是唯一在場者;若患者說不清、動不了,無法自行求救時,孩子能夠辨識症狀並即時求助,往往就能挽回一命。


適值世界中風關注日將至,即將有一本結集家傳戶曉卡通角色、講解BE-FAST和中風知識的中英對照繪本,首次登陸香港。筆者及香港大學共同參與創作,盼以有趣易明的方式,把中風教育帶進兒童世界和每個家庭。


及早治療減低治療風險

另一方面,遵從急救中風口訣,讓中風患者及早治療的好處很直接:愈快阻止腦細胞壞死浪潮,對腦部傷害愈少。針對缺血性中風患者的緊急治療,主要有兩種方法,第一種是溶栓治療,須於病發4.5小時內,注射血栓溶解劑,疏通堵塞的血管。


第二種是血管介入動脈取栓術,通常於病發6小時內接受治療,吸走頭顱內堵塞大動脈的血栓。兩種治療方法,均有助挽救尚未缺血亦未壞死的腦細胞,減少中風引致長期殘障及死亡的風險。


至於出血性中風治療,多會透過藥物控制血壓及血凝固指數,減少腦血管再出血,視乎血塊大小、位置、有否併發症等因素,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外科手術,以提取腦內的血塊。


當一家大小都懂得中風知識、以及如何應對,萬一病發時就能更快求診,減少腦部缺血壞死範圍,以及減低引發嚴重後遺症,如肢體殘障、言語與吞嚥困難、認知障礙等風險。記住:BE-FAST,徵兆認得快,治療不耽擱,康復更有望。


作者劉巨基醫生是香港大學中風研究組主任,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。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